3月12日,科技部農村司會同寧夏、山西、陜西等多個省(區)有關單位召開滲水地膜旱作技術試點示范工作視頻會議,交流前期技術試驗、示范、推廣做法和經驗。
產業發展關鍵在科技。科技扶貧東西協作行動,就是通過示范轉化東部地區優新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聚焦寧夏深度貧困區草畜、馬鈴薯、小雜糧、冷涼蔬菜、中藥材等產業關鍵技術瓶頸,助推西海固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其中,小雜糧產業重點示范轉化以山西省農科院滲水地膜波浪式機穴播技術為主的一套技術,從2018年落戶寧夏海原等縣,連續三年創造單產646公斤、671公斤和713公斤的歷史之最,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80%。該技術有效解決了當地小雜糧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極大地提高了小雜糧產量和種植效益,周邊縣區紛紛擴大示范種植面積,科技成果助推農民增收致富的成效不斷凸顯。
“過去,寧夏中部干旱帶5mm、10mm的降雨有效利用率很低,后來通過引進滲水地膜把它們匯集起來變成有效降雨,農作物的產量有了普遍提高。”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研究員程炳文說。
在科技扶貧東西協作行動中,科技部農村司組織國內相關領域頂級專家,與寧夏科技廳聯合發文,將引進的18名國家專家作為實施該行動的“特聘專家”。寧夏設立自治區重點科技項目,實行國家和自治區專家“雙主持”機制,國家專家負責確定先進適用技術成果示范內容,區內專家負責成果在寧夏的落地轉化。
“科技扶貧東西協作行動探索形成了部區縣鄉村五級聯動、政產學研用五方協同、示范推廣服務一體化的科技扶貧新格局,下一步將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寧夏科技廳副廳長劉常青說。
(通訊員 魯晨雨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攀)